请问把农村农民的地集体承包下来,进行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种植,这个办法可行性有多高?
请问把农村农民的土地集体承包下来,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这个办法可行性有多高?
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幼稚的想法,其可行性几乎为零。所谓的集体,无非就是指的农村集体组织,而经过40年的分田到户,个人经营,虽然农村集体这一级组织还在,但已经只是一个空架子,集体经济垮塌,多数的村庄负债累累,哪有能力反过来承包农民的土地?
二,凡是经历过农村大集体(大锅饭)时期的人,都还记忆犹新吧?那个时候,出大力,流大汗,年头干到年底,还是填不饱肚子。为什么?就是因为大家没拿集体的事当自己的事,出工不出力,大家都在混日子。也就是说,大集体这种经营模式,根本就调动不起来农民的积极性。几十年的大集体,都没能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现在有些人又旧调重弹,我觉得主要是不了解那段历史。几十年的历史证明,过去那种大集体的模式,是不适应农业发展的。回头路是走不通的。
三,中央提出,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这是基于我国的国情,是在经过充分调硏后作出的英明决定。因为我国人多地少,山区丘岭占土地比例很大,有许多地方根本就不适合规模化作业。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的经营模式,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个别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土地流转,但也只能是以个人形式为主体,不可能由村集体形式进行。这个也是国家提倡并支持的。
总之,在当前农业发展停滞不前,粮价低迷,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大前提下,土地流转是解决抛荒的有效办法。但是,如果种粮效益低,种粮大户也望而却步。只有通过城镇化减少农业人口,然后通过城镇化的发展红利来大量补贴农业,才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路子。
应该从全局分析耒看,部分地区可行,部分地方不可行。大山区和丘陵地区要区别对待,可行性可达百分之六十以上。还要看国家政策力度大小,舍得花钱投入农田基本建设是最关键一环。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农业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原始水平上。发展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的必然现象。也是发展的必然规律。一定可行的。因为我们不能分散耕种,这样浪费人力。成本高,难管理,不集中,不挣钱,机械化,能节省劳动力,支援工业建设,劳务输出等工作,这样剩一少部分种田能手,耕种也就能挣到钱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就是机械化,智能化耕种。这是为一的一条路。根据地方条件,因地制宜,配制机械设备。这样平原大型机械设备,山区,小地块配制小型机械,难度大的用人工耕种。把祖国能耕种地都利用起来。吃我们国家的粮食放心的。
土地是农民的养命之源,有耕地的人才叫农民,***和革命先辈闹革命是土地革命。
土地集中承包,集中经营,经营者无形中是新的地主,土地耕种的剩余价值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农村现在出现土地荒芜,是人均耕地不足以养活庞大的农民群体,农民种地入不敷出,才是矛盾的实质。
现在农民都进城买房,城市的生存空间缩小,人口相对集中,就业无法保障,生存压力增大,退路何在?
中国有十四亿人口,就业是大问题,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吃饭问题不是小亊。
八亿农民是庞大的群体,只有广阔的农村才是农民的家园,农村有大量的土地***,国家应想办法让农民在土地和农村发展,才是硬道理。
土地集约化管理,承包土地的经营户虽然机械化耕种,科学种田,但经营者以营利为目的,粗放经营,化肥农药对土壤破坏。
本来搞农业种地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人工,化肥,农药,水费,种子,机械等等费用,土地承包商有亏本风险。
土地承包商为了利益最大化,不种植粮食,种植粮食以外的植物,对粮食安全形成威胁。
职能部门应想办法,让农民种地, 农民增加收入,土地利用最大化,农村发展起来,农民富了,粮食安全掌握在自已手里。
我们这里一个富豪把一个村的地包了下来,当时县长亲自剪彩媒体宣传,风光!打井修路加地租上千万砸进去了,现在雪本无归,年年还在赔钱。基本农田只能种地不能别做他途。就种地你肯定是雇人,地面大不好管理而且人工费也不低,加机械的维保、肥料、电费、地租、……你还不如把钱放银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