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辽宁大连特产:旅顺脉红螺
- 2、大连市特种海产品资源保护管理条例(2011修正)
- 3、脉红螺养殖方法
- 4、脉红螺简介
- 5、红里子螺和海螺的区别
- 6、大连特产海珍品是什么
辽宁大连特产:旅顺脉红螺
1、旅顺脉红螺是辽宁大连的特产。以下是关于旅顺脉红螺的详细介绍:生产地域:旅顺脉红螺主要产自辽宁大连旅顺口区的沿海水域,特别是柏岚子、董坨子、艾子口、北海海域。感官特征:旅顺脉红螺的贝壳略呈梨型,壳大而坚硬,壳面粗糙,密生较低的螺肋,并有棕色或紫棕色斑点。壳内面为鲜艳的橘红色,外壳面偏棕红色。
2、脉红螺 又名角泊螺。贝壳略近梨形,高100~140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膨大。壳面密生低而均匀的螺肋,向外突出形成肩骨。壳面黄褐色,有棕色点线花纹,壳口桔红色。胶州湾产较多。旅顺脉红螺现有生产面积2万公顷,预计年产量4000吨,地域范围为旅顺沿海水域,重点是柏岚子、董坨子、艾子口、北海海域。
3、大连特产海珍品包括多种美味的海洋生物,以下是各特产的详细介绍: 旅顺脉红螺 旅顺脉红螺是一种食用贝类,既是海洋捕捞对象也是养殖对象。它在辽宁的丹东和旅顺等地通过不同方法捕捞和养殖。脉红螺属于骨螺总科,是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螺类。其贝壳略呈梨形,高约100至140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膨大。
大连市特种海产品***保护管理条例(2011修正)
1、第一条 为了加强特种海产品***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大连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2、大连市的特种海产品***保护工作在《大连市特种海产品***保护管理条例》第三章中详细规定了增养殖管理措施。首先,第十一条指出,特种海产品增养殖的功能区划依据大连市海域功能划分,并由市海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开发布,确保区域划分的透明度。第十二条强调了海域使用权的批准权限。
3、大连市对于特种海产品的***保护有着严谨的法规制度。1993年12月23日,大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第六次会议上首次制定了《大连市特种海产品***保护管理条例》。随后,该条例在1994年1月24日由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生效。
4、大连市特种海产品***保护管理条例的法律责任章节详细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第十九条中,若违反第七条和第八条,将面临渔获物和违法所得的没收,罚款额度为当地市场价格的3至7倍,最高可达5万元。
5、大连市及长海县渔政部门的调查:大连市及长海县渔政部门已对獐子岛公司的***捕行为展开调查。根据《大连市特种海产品***保护管理条例》,8月是黄海和渤海地区野生海参的休渔期,在此期间***捕野生海参涉嫌违规。獐子岛海域的海参情况:公开资料显示,獐子岛海域的海参是野生的,并非底播养殖的海参。
6、凡在大连市辖区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必须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市及区(市)县人民***应当将水***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水***承载能力及水环境相适应。
脉红螺养殖方法
脉红螺的养殖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吊笼养殖和虾池混养。在吊笼养殖中,幼螺被安置在直径30厘米,分8层的网笼内,每笼约60粒。这些笼子悬挂在浮筏上,笼子间的间距保持在80厘米。以贻贝为食物,养殖期间每4至7天投放一次饵料,每次投放的贻贝厚度为5厘米。
捕捞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月至11月。捕捞方法:辽宁丹东地区***用扒拉网技术,旅顺则多***用“钓螺”方法,即下网配以诱饵。养殖方式:吊笼养殖和虾池混养是最常见的养殖方法。生物分类:脉红螺属于动物界,隶属于骨螺总科。地理分布:在胶州湾分布尤为广泛,是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贝类。
捕捞与养殖:旅顺脉红螺是海洋捕捞对象,鱼汛期在3至11月。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对象,主要养殖方法有吊笼养殖和虾池混养两种。产量情况:旅顺脉红螺现有生产面积2万公顷,预计年产量可达4000吨。
脉红螺简介
脉红螺是一种备受青睐的食用贝类,同时在北方沿海地区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以下是关于脉红螺的详细介绍:捕捞与养殖:捕捞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月至11月。捕捞方法:辽宁丹东地区***用扒拉网技术,旅顺则多***用“钓螺”方法,即下网配以诱饵。养殖方式:吊笼养殖和虾池混养是最常见的养殖方法。
脉红螺 又名角泊螺。贝壳略近梨形,高100~140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膨大。壳面密生低而均匀的螺肋,向外突出形成肩骨。壳面黄褐色,有棕色点线花纹,壳口桔红色。胶州湾产较多。
脉红螺 1简介编辑 脉红螺,食用贝类。海洋捕捞对象,鱼汛期在3~11月,辽宁的丹东使用扒拉网捕捞,旅大多用下网给诱饵的“钓螺”方法捕捞。养殖对象,主要养殖方法有吊笼养殖和虾池混养两种。[1]脉红螺 又名角泊螺。贝壳略近梨形,高100~140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膨大。
红里子螺和海螺的区别
红里子螺和海螺是两种常见的海洋生物,它们在**形态特征、食用处理方法以及生态习性**等方面存在区别。以下是具体分析: **形态特征 - **红里子螺**:红里子螺,也称为脉红螺,其形状短粗,略呈椭圆形。壳的表面通常是灰绿色或黄褐色,带有白色纵条纹,壳口卵圆形。此外,红里子螺有旋形疣状突起和***脐特征。
红里子和海螺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具体如下: 外观差异:海螺的贝壳边缘略呈四方形,壳体较大而坚实,高约10厘米,有6级螺层,壳口内呈杏红色且有珍珠光泽。海螺的肉色可能因品种而异,从白色到***不等。红里子则呈椭圆形,高5至5厘米,宽6至1厘米。
- **海螺**:主要生活在低潮线至水深约30米的浅海,喜欢碎珊瑚底质的环境。与红里子螺相比,海螺更偏向于固定的生活范围,不易于进行大范围移动。 **食用方法 - **红里子螺**:在烹饪前需要去除一条蓝绿色的物质,即苦胆,这是它的肾脏,若不去除,食用后可能会带来苦涩味。
外观、生活习性、吃法不同。外观不同:海螺贝壳边缘轮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坚厚,壳口内为杏红色。红里子略呈椭圆形,表面灰绿色或黄褐色,多有白色纵条纹,有旋形疣状突起,壳口卵圆形。生活习性不同:海螺主要生活栖息在低潮线、水深1至30米的碎珊瑚底质的浅海。
红里子和海螺的区别在于外观、生活习性、吃法等等。外观不同 海螺贝壳边缘轮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坚厚,壳高达10厘米左右,螺层6级,壳口内为杏红色,有珍珠光泽海。最大可达18厘米,平均大小7至10厘米,因品种差异海螺肉可呈白色至***不等。
外形差异:海螺的壳体通常较厚,壳面上有明显的螺纹,颜色多为灰色或棕色。相比之下,红里子螺的壳体较小,壳口较大,壳面缺乏显著的螺纹,颜色通常是红色或橙红色。 生活环境差异:海螺生活在沙滩、岩石和海草丰富的海底地形中,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海域。
大连特产海珍品是什么
1、是一种腹足类软体海贝,足部肌肉发达,细嫩可口,营养丰富。鲍的壳大而坚厚,名石决明,可入药。素有海底软黄金之称。扇贝:外形象扇子,故得名。可直接鲜食,也可蘸佐料食用。扇贝丁晒干后可制成著名的海珍品——干贝。对虾:体态优美,肉质鲜美、细嫩,营养丰富。大连是我国对虾主要产地之一,春天的虾肉最肥。
2、大连海参是大连的传统海珍品,尤其在冬至期间备受推崇。獐子岛海参是中国第一个海产品驰名商标,以原生态海底生长3年以上的海参而闻名,肉质强壮,皮厚肉鲜,安全营养。 旅顺鲍鱼 旅顺鲍鱼因地处黄海与渤海的交汇处,拥有适宜的生长环境,是野生鲍鱼的著名产地。
3、海胆。俗称刺锅,是海洋中无脊椎海珍品之一,其外形呈扁圆球形,底平上鼓,表面长有长棘。其壳可入中药,对医治淋巴结核、积痰不化、胸肋胀痛、胃肠溃疡、甲沟炎等有特殊疗效。生长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黑裙鱼。俗称黑鱼,为冷温性近海底层鱼类,喜栖于岩礁地带泥沙质底。
4、大连海参也是著名的海珍品,尤其是在冬至季节,大连人有着吃海参的传统,这使得海参产业得以发展。 獐子岛海参是中国第一个海产品驰名商标,品质上乘,生长在北纬39度黄海的深处,三年以上才能成熟,肉质强壮,营养丰富。
5、辽宁大连獐子岛海岛小常识:地理位置与特产 位置:獐子岛位于北纬39°,地理位置独特。特产:盛产海参、鲍鱼、扇贝等海珍品,是著名的“獐子岛海参”的原产地,被誉为“海底银行”、“黄海明珠”。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獐子岛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中纬度季风区,属暖温带半温润气候。
6、大连鲍鱼 素称“海味之冠”的鲍鱼,自古以来就是海产“八珍”之一,鲍鱼名为鱼,实则不是鱼,它是属于腹足纲,鲍科的单壳海生贝类,因其形如人耳,也称“海耳”,辽宁大连沿海岛屿众多。所产鲍鱼占全国产量70%。鲍鱼是名贵的海珍品之一,肉质细嫩,鲜而不腻;营养丰富,烧菜,调汤,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