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养什么好?
罗非鱼。世界水产重点培养的淡水鱼类,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主要来源之一。
特点:杂食性,适应能力强,在溶氧性低的水质中也能生存,咸淡水均能生长,生长迅速。
缺点:摄食量大,不耐低温,鱼塘养殖肉质土腥味大。罗非鱼销量大,无论大小都有都人收购。
鱼池绿植的养殖方法?
先我们要考虑到养殖什么品种,鱼类的品种多,种植水生植物的要求当然也会不一样。
1:如果养殖上层鱼(如花连,白连)的话,水生植物就应该要稀疏点,不能太密否则的话影响鱼类的生长。2:如果养底层鱼(如黑鱼桂鱼)的话密度可以适当密点,但是也不可以太密影响太阳光照。可以用竹子做个框将水生植物围起来,避免太过分散影响光照。
如何才能提高养殖池塘的自净能力?
通过技术手段把水活化,是一种新思路。随着养殖进入中后期,有机质大量积累,水变粘稠,功能退化,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恶化,对养殖生物造成威胁,乃至发病。水质活化是近年出现的应用于水产的新技术,原理是把水活化为小分子团水,溶解力,渗透力,代谢力大大增强,从而提高自净能力。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效益可观。
这个就需要平时的细心观察了,当你发现池塘底部有气泡上浮,水面有油膜出现,藻类出现倒藻,水的各项理化指标开始出现异常等等,都说明你池塘出现问题了,在没出现以上症状的时候,勤改底,少量多次给水体补充一些肥料,促进新生藻类的生长,高温天,勤用点生物制剂,比如光合细菌或者芽孢杆菌等。
如何提高池塘的自净能力
搞水产养殖的都知道,从苗入塘后就需要不断的喂食、肥水、换水、底改、消毒等,以给水产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生长。
每一个池塘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水体中含有的微生物、种植的水草等都有一定的净化水体能力,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呢?清水塘谈谈自己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白水体自净能力靠的是什么去实现的。外河河道里面的水如何自净的呢?不都还是靠的水中的微生物以及中间的水草么?所以,我们的重点应该是放在培养好池塘中的菌类、藻类以及水草。
池塘水体恶化,氨氮超标,水色变深等情况都是池塘中有机质超标,水体缺氧而最终表现出来的不良情况。有机质在有氧情况下,在耗氧菌的分解下能够快速的分解掉,而不会形成大量的有毒气体或者亚盐、氨氮。换句话说,水体溶氧足、有益菌丰富,这就基本保证水体有足够的自我清洁能力。
所以,平时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好水体中的微生物,主要的有益菌种可以通过投放EM菌来培养,既可以增氧,又可以培养藻类,还能够降解氨氮亚盐等。不过,投放EM菌主要目的还是培养有益菌种,让这些光合菌、酵母菌、硝化细菌等自动的给水体进行清理。
另外,要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水草栽种必不可少。因为水草本来就需要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适量的水草对于吸收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物质很有帮助。而且,水草还可以制造氧气,给水体增氧。
最后,要合理的进行杀菌消毒。因为杀菌的时候,杀菌剂也会同时将有益菌给杀灭掉,所以,杀菌不是随便说搞就搞的。要有一个合理的杀菌***,并且在杀菌后一定要及时的补种菌种,这样就可以一直保证水体中有益菌是处于优势群体的。
以上就是清水塘的一些看法,如果有不同看法的欢迎留言交流。
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结交为朋友。如果你喜欢,请大家关注我。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邀请,养殖池塘自净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养殖成活率与养殖效率,进而影响单位池塘养殖利润,所以池塘自净能力非常重要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养殖池塘的自净能力?我们从一下方面来考虑。
首先,模拟野外池塘环境试验
大自然自我净化能力非常强大,也往往具备一套完善的自我净化系统,这取决于它整个生物链条的完整性,这里的完整性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另一方面,相互钳制,相互抵触。野外池塘,也具备这样的体系,从最底层的藻类,单细胞生物,植食类水生物,肉食系水生物,直到人类,相互融合,又相互***。
所以,野外环境模拟很重要,池塘生物链的设计,养殖密度,捕捞周期,温度,水位等模拟,非常必要。
其次 池塘生物链条的设计
很多养殖者认为,单一养殖容易管理,技术含量低,容易上手。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做池塘养殖,设计生物链条非常必要,从底层食物开始,藻类的培养,到养殖品类的选择非常重要,鱼虾蟹等混养,只要品类选择得当,反而相互促进,提升养殖效率。从而形成一套自净能力很强的系统。
另外 养殖密度和捕捞周期也应重视
各品类的养殖密度非常重要,做到品类密度相对平衡。比如食藻类鱼类过度,势必造成水体氧含量降低,导致鱼类群体死亡。另外,上层肉食类鱼类过多,自然完成下层结构不稳,饲料依赖性高,造成结构失衡,后果也很严重。
捕捞周期,也是遵循自然规律。捕捞频繁,伤害群体结构,经济效益差。
最后 温度 水位 Ph值的检测必不可少
池塘适宜水温,水位,酸碱性的检测是日常工作。
冷水鱼,以及部分本地原生鱼类。 成鱼生长极限温度为0-30度,适宜生长温度12-20度,最适生长温度16-18度。 低于8度或高于20度,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超过24度,摄食停止,机体衰竭以至死亡。 27-30度,短时间。 因此,养殖冷水鱼的水源需要清澈的微流水,不混浊,不污染,周年水温变动在5-20度范围内,年平均水温在8-15度,是养殖的理想用水。
PH值以7为中值,大于7为碱性,小于7为酸性,一般鱼缸水应中性为正常 一般来说,大部分观赏鱼喜欢偏酸性的水,水中的酸来自于腐烂的植物,比如产自南美和东南亚的鱼。 当然也有鱼喜欢碱性水,典型就是三湖。 另外被人工养了很多代的鱼,比如孔雀鱼,一般都很适应当地的水质了,不用刻意地追求ph值。
总之,养殖需要花很多精力去研究和摸索,从失败中找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养殖体验。相信你一定会获得成功!
新型养殖鱼池的建造方法?
要建造一个新型养殖鱼池,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选址:选择一个有充足日照、地形平坦、不易积水的地方,断桥式池塘要距离高地不远,临水池塘要有一定的水源。
2. 设计:根据池塘大小、鱼类品种、水质水量等因素,确定池塘深度、长宽比、水源来源、进出水口等设计要素。
3. 挖掘:施工前需对地面进行及时测量,根据池塘设计尺寸进行施工。通常挖掘深度不宜超过2.5米,以避免开挖产生的水流压力对池壁造成影响。
4. 材料:池塘建造需要用到的材料一般有水泥、钢筋、石料、台地、防渗材料等。
5. 填平:池塘挖掘完成后需要进行整地填平,反复覆盖压实。
6. 围护:池塘四周需要设置防渗隔离带,可以使用特制PVC膜、塑料板、食品级聚乙烯膜或者土工膜等材料进行防渗,以保证池塘打疏浚不易渗漏。
7. 安装设施:池塘建成后还需要安装进出水口、特制渔具、饲料机、增氧设备等必要设施,以保证池塘良好的水质。
如何利用浅水池塘进行养殖鱼类?
一是池塘的选择。池塘养鱼我们首先要远择一个好的池塘,池塘选择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保水的池塘,同时水源方面要有充足的水源,在旱季和雨季要保证池塘耐旱耐涝。相对来说,池塘养鱼,建议养殖者远择向阳,光照充足,池形整齐,底部平坦,淤泥适量,面积5至10亩左右的池塘为好,水深2.5米左加为宜。
二是池塘的清整。池塘准备养鱼之前,我们要对池塘进行清整和消毒,池塘环境好了,才适合鱼儿正常生长和生活。清整消毒池塘主要是挖去池塘中过多的淤泥,清除池内及池壁的杂草,消灭病菌和敌害,养殖生产过程中常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
三是鱼种放养。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可以向池塘放鱼了,建议养殖者放养品种优良、休质健壮、密度适宜的鱼种,同时要做到种类组成搭配合理。
池塘养鱼可以养哪些品种的鱼呢?池塘养鱼常见的养殖品种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团头鲂、尼罗罗非鱼等品种,这些品种都可以放在池塘里养殖。
1.投放大规格鱼种。平均规格为每尾重6克~7克,亩投放量为1400尾。四大家鱼混养,比例是鲢、鳙鱼占60%.草鱼占30%,鲤鱼、鲫鱼占10%。鱼种投放前,要用食盐、漂***等消毒。
⒉施肥要少量多次。根据不同季节,水温、水色来决定施肥的时间和数量。农家肥要充分[_a***_],化肥必须氮、磷、钾配合使用。
⒊投喂颗粒饲料。根据气温,水温的高低和鱼类吃食情况来确定增减数量,一般平均每天35公斤~40公斤。投喂时间为上午9点~10点,下午4点~5点,并在每天下午6点左右,每亩投喂青饲料200公斤左右。
⒋要及时调节水质,增加水中溶氧。水质要保持肥、活、嫩、爽,既保证适合草鱼生产的水质,还要促进鲢、鳙鱼生长所需要的浮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