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如何养殖?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泥鳅在自然水域中分布很广,稻田、池塘、沟渠、小溪、河流、水库等都有。小时候经常捉泥鳅,回家一炖,味道特别鲜美。现在野生***量少了,但被称为“水中人参”的泥鳅始终都会受欢迎,市场价格也不错,养殖泥鳅的人也就多了起来。那么,养殖泥鳅要注意些什么呢,我大致罗列以下几点,供您参考:
苗种关乎养殖成败。现在市场上的苗种,有野生和人工繁殖苗种。野生苗种规格不整齐,受伤多,放苗后极易染病死亡。所以,最好选择人工繁殖苗种。另外,在选购人工繁殖苗种时,要挑选培育基地环境好、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活力好、躯体健壮的泥鳅苗,还要注意不能选择用药物诱捕的苗种。
第二,注意泥鳅苗的投放技术
一是要选择合适时间放苗,避开在高温季节如5月底、6月份,这时候气温高,是疾病爆发高峰期。二是要苗种下塘前要用试验水浸泡消毒。三是放苗是要做缓苗处理,氧气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相差不能超过2℃。另外,如果有条件,苗种可先喂饱在下塘,更能提高成活率。
第三,做好防逃设施及敌害防治
防逃和防敌害也是保证产量的重要措施。泥鳅逃逸性强,有趋水性,最喜欢从入水口处逃走。所以,入水口用密眼网扎牢。敌害生物主要是肉食、杂食性野杂鱼,蛙、螃蟹以及部分水生昆虫。冬季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到苗种下塘前,再用密眼网多拉几次网,进水口的密眼网布也能起到防杂鱼、鱼卵的作用。
第四,控制好水温
泥鳅最适合水温在22--27℃之间,过高和过低的水温都不利于生长。水温控制主要通过调节水位来实现,原则是“春秋浅,冬夏深”。特别是夏季和冬季,水位要尽量深,才能保持水温处在合适区间,还要保持水位稳定,不能忽高忽低。另外,夏季可以在池塘用竹子、木头制作漂浮的方框,上面种植水葫芦可以遮荫;冬季可在池塘上面搭建御寒棚。
第五,改好底质
泥鳅是底层鱼类,而且钻进淤泥里。所以,底质对泥鳅来说很重要,要适时用微生态制剂改底,既有利于分解、转移有害物质,又有利于在池塘中培养有益菌群。
其他还有要注意的环节,如投喂,要营养均衡,还要注意饵料卫生;疾病预防,要定期投喂药饵;定期监测水质等。总之,养殖也是个细致的技术活,需要我们做细做精,还要未雨绸缪。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欢迎留言交流讨论。
随着国农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许多外出经商及务工者纷纷回农村发展,加入泥鳅养殖行列的确不少。根据笔者多年养殖的经历,新手养殖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可以少走弯路。
选好场地:交通方便,有一定水源的条件,土地租金合理,有现成的鱼塘最好,能与周围农民搞好关系。
搞好基建:池塘改造不能马虎,哪怕多花点时间和资金,池塘埂做结实不漏水,做好防逃防敌害,养殖场排水畅通避免涨水被淹。
***购好苗:找有资质的苗场***购规格稍大的苗,成活率高且生长好,每亩池塘泥鳅苗成本尽量控制在3000元以下。
加强管理:泥鳅病害较少且不缺氧,日常管理较为轻松。一是管好水,通过调节水质不能让水出现污染;二是做好***性和细菌性疾病预防;三是防止鸟害等敌害。
注意环保:特别是养殖密度偏高的池塘,水质出现污染需要换水,不能直接外排。应集中到提前预备的池塘净化处理,净化池塘适当放花鲢、白鲢鱼,种植水生蔬菜或水草,结合消毒和微生物净化,水质合格后再循环用于生产。
笔者头条号/泥鳅日记,微信公众号dzyz168,诚与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
泥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近几年来市场前景也很不错。养殖泥鳅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养殖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比较多。
泥鳅是微鳞鱼的一种,它有三个呼吸系统,所以比较耐运输,在无氧的条件下还可以存活20天左右。那么,泥鳅养殖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东西呢?
1,最好是在土塘里养殖泥鳅,因为泥鳅需要钻泥,如果是天然的土塘就更好啦。土塘里的水深要控制在1.2米左右。
2,可以在土塘里种一点水葫芦,给泥鳅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水葫芦疯长之后还要对其进行清理,保障水质。
3,25度左右的水温最适合养殖泥鳅,如果天气特别热的话,水里容易出现缺氧的情况,这时候要及时给池内注入新的水。
4,泥鳅是杂食鱼类,在给它投食的时候要注意各种营养的搭配,可以给它投喂鱼粉、菜饼或者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饲料;投喂频率在一天三次就可以了。
5,做好疾病预防,以每个月一次、持续5天的频率在泥鳅的饲料中加入抗生素、维生素等再进行投喂。
6,定期用微生物制剂来改善池塘水的质量,也可以在整个池塘内用漂***或生石灰泼洒,这样可以有效预防鱼病。
7,及时清理池中泥鳅的敌害,如小老鼠、水蛇等。
总的来说,想养好泥鳅要做好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
答题助理:乡村人儿
#我们热爱乡村生活,向往大自然,喜欢讨论,如果你们也喜欢,请帮忙点赞评论,谢谢关注不胜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