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菇种植技术?
慈姑为泽泻科慈姑属中能形成球茎的多年生草本栽培种。一般为春季育苗,分期栽植,长江流域一带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育苗,6~7月定植,秋季采收。本地区主要选用的品种为“苏州黄”和“宝应圆慈”。在育种前应选用个头较大,顶芽粗细在0.5厘米以上的球茎作种,将顶芽稍带一部分球茎切下,栽于秧田。插芽前先将秧田耕耙,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公斤,然后耙平,使田土平整、泥泞,然后按7~8厘米见方插芽,将芽的1/3或1/2插入土中,以免秧苗浮起。待苗高35厘米时定植。
定植前整地施肥,每亩施有机肥3000公斤,并配合施入尿素15~20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作基肥。苗高35厘米时定植,株距40×60厘米。定植活棵后10~14天开始追肥,每亩施45%复合肥40公斤,到结球期再施复合肥50公斤,注意施后耘田,使肥料与土壤均匀混合。另外施草木灰100公斤,对球茎膨大有良好效果。整个生长期不能脱水,水位保持在15厘米左右,待天气转凉,水位保持在8厘米左右,以促进茎肥大;
另外,在高温季节灌水要求夜间灌入,同时注意及时防除杂草,及时摘除黄叶老叶,促进通风透光,增强同化作用,减少病虫害危害,以提高产量。
一般家庭茨菇种植方法?
1、选址、整地。
茨菇在种植的时候,最好是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土壤要肥沃一些。在种植之间,先要将土地施好基肥,一般用农家肥就可以了。
2、种植方法。
最好是在每年的夏季,七八月份的时候来种植。种植的时候,一间距30厘米左右最好,将它的秧苗一个个的种植进去,然后轻轻的用泥土将边上填平就行了,一般一亩地差不多能在4200株的样子。
3、种植管理。
种植之后,茨菇是最肥料的需求是很大的,在施肥的时候,一般以农家肥或者是绿肥为主,在种植之后的低三十天的样子,要施肥一次,然后是一个半月左右,要施肥一次。浇水的话,需要做到及时,不能让它的秧苗出现干旱的情况,否则就会影响它的成活率。好需要及时的进行除草,以免让其余的杂草吸收了它的营养,让茨菇的长势变的不好。
4、病虫害防治。
茨菇的病虫害防治一定要做好,特别是在秋季的时候,天气开始降温了,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一些病虫害。常见的病害就是黑粉病,虫害就是莲缢管蚜。在发病的时候,可以选择专门的药剂来防治,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抗蚜威2500—3000倍液等。平时还需要加强管理,合理的密植,选择没有病害的芽苗等都是很关键的。特别是在每年将茨菇收获了之后,要将它的一些病害的残留物清楚干净,这样才能杜绝病原。
茨菇怎样种植?
2、种植育苗:整理好育苗的沙床,挑选球茎掰下顶芽,晾干后栽种到沙床中。
3、整地定植:选好栽种的土壤,提前整理土壤,施足基肥,将茨菇秧苗栽种到土壤中。
4、田间管理:茨菇移栽种植后,要浅水勤灌,定期追肥,及时除草。
1、种植时间: 茨菇在每年的四到五月份种植。
2、育苗处理: 将球茎的顶芽掰下,放在阴凉处晾干后栽种到沙床内。
3、定植方法: 秧苗仅保留十六至二十厘米的叶柄,将其以适宜的行间距栽种到土壤。
4、后期管理: 生长期施四次以基肥为主的肥料。
1、催芽:播种前要进行催芽,在清明节前后将顶芽从窖中取出,用草帘围好,上面用湿草覆盖,干燥时喷洒点温水,保持温度在15℃以上,大约经过15天就可以出芽,
2、秧田准备:育苗秧田要选择背风、向阳、肥沃的稻田,整田时施足基肥,以农家肥或绿肥为主,每亩施1500—2000公斤,带水耕耙、田平泥化,然后划出秧池,每个秧池宽130—150厘米,池间留30—40厘米宽作人行小道。
3、下秧:多在清明节前后下秧,北方地区稍微晚点,行株距8—9厘米,栽插深度以顶芽第三节位入土1.5—2厘米,太浅不利于发根,还容易使顶芽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