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红友鱼与养殖的区别?
野生的红友鱼个头比较小,肉质更好,适合用来清蒸或者是做鱼肉丸。
养殖的红友鱼个头就要大得多,而且肉质松散,还有一点腥味,只适合用来做炸鱼。
红友鱼分布在南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我国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是属于热带和亚热带近海近地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泥沙底层海区、贝壳、岩礁、珊瑚礁 附近水深80米以内的海区。是属于暖水性的中下层鱼类
野生鱼和养殖鱼的区别?
野生鱼与养殖鱼内在差异比较大,这种内在差别除了味道,还包内脏特征等方面的区别。
1、养殖鱼类由于饲料充足,营养丰富,所以,一般都膘肥体壮,而野生鱼由于在自然环境里充分竞争,有上顿没下顿,常常体型消瘦苗条。
2、人工饲养鱼类体内脂肪含量很高,不但腹腔和鱼肠堆满脂肪,连鱼皮下都可能是厚厚一层脂肪,甚至鱼腩都是脂肪为主。而野生鱼类由于食物匮乏,往往体内脂肪含量很低,鱼肠和腹腔脂肪比较少,鱼肉上的脂肪更少。
3、养殖鱼类由于饲料高脂肪,会导致高胆固醇,胆囊很大,胆汁多且颜色浓重。野生鱼类胆囊小一些,且胆汁没有那么多,颜色相对淡一些。
4、养殖鱼类由于食用人工混合制作的高脂肪高蛋白饲料,且食量大,定期投喂,消化吸收率低,因此,排泄物往往是黑乎乎的,且腥臭味很重。而野生鱼类由于食用纯天然食物,且食物量少,消化很充分,排便颜色浅,腥臭味淡很多。仔细观察鱼池里的水质情况,就能有所察觉。
请问怎么区分***鱼的野生与养殖?
一般而论,野生鱼与养殖鱼可这样分辨:一看颜色,野生的颜色稍浅;
二看“条形”,“苗条”一点、体形正常无畸形的,是野生的。比较“胖”、略显短肥或有畸形的,一般是饲料养殖的;
三看烹调时间长短和“吃味”,烹调时间较短即熟的是野生的,时间较长的是饲料养殖的。“吃味”纯正、肉质细嫩的是野生的,否则是饲料养殖的。
养殖野生河鱼要什么证件?
答:养殖非保护鱼类无需证件,如果养殖国家保护动物的要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批准许可后才能养殖。
鱼类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根据已故加拿大学者“Nelson”1994年统计,全球现生种鱼类共有24618种,占已命名脊椎动物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不断被发现,平均每年已约150种计,十多年应已增加超过1500种,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约在32100种。
规模养鱼需要在当地的县级渔业主管部门办理《水域滩涂养殖许可证》。办理《水域滩涂养殖许可证》需要满足使用非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不得在航道、港池、锚地内从事养殖;水域权属明确,符合水域、滩涂养殖规划要求;养殖规模、密度符合区域养殖容量的要求;养殖规模、密度符合区域养殖容量的要求等。养鱼需要在当地县级渔业主管部门(在农业局或水务局)办理《水域滩涂养殖许可证》。
办理条件:(一)使用非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二)不得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中的鱼、虾、蟹、贝、藻类的自然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及重要的洄游通道养殖;(三)不得在航道、港池、锚地内从事养殖;(四)水域权属明确,符合水域、滩涂养殖规划要求;(五)养殖规模、密度符合区域养殖容量的要求;(六)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应当符合养殖证规定用途;(七)养殖品种和生产方式不得危害水域环境;(八)不得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饵料、肥料;(九)不得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药物;(十)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来源;(十一)有一定的养殖技术条件;(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怎么区别白鲢鱼的野生与养殖?
人工养殖的鲢鳙鱼和野生的鲢鳙鱼都不是吃饲料生长,区别不大。相对来说,人工养殖的水体往往比较肥,鲢鳙鱼长得快些,但口感和野生差不多。
鲤鱼是杂食性鱼类,自然条件下主要摄食水草、有机质、有机碎屑等等,生长速度比较慢,通常2-3年才能长至1斤左右的上市规格。人工养殖通常投喂饲料,生长速度快,鱼苗下塘后通常1年左右即可上市。当然人工养殖的鲤鱼口感要比野生的差很多。主要表现在肉质较松散,有土腥味,还有鱼非常肥,脂肪含量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