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是否大量种植木麻黄,原因是什么?
据说木麻黄树是法国人在统治湛江时期带进来的。
木麻黄树,是湛江地区防风抗沙的大功臣。解放前,湛江地区东部沿海,每年二月份以后,东风盛行,风沙可入侵到内陆十里。特别是东海岛龙海天,二十八公里沙滩沿岸的村庄。每到刮东风的时候,靠海边十里以内人不能睁眼,农田被埋,村民苦不堪言。好在建国以后,在***的领导下,于五四年左右。在东海岛东部沿海,种下连绵三十多公里长,一到两公里宽的木麻黄林带。在林业工人的细心照料下,到了七二年已经长得郁郁葱葱。当时著名画家关山月坐飞机去海南,经过东海岛上空,看到那壮观的景观,非常激动。以为是原始森林。经过询问随行人员,才得知是人民群众种的。回去以后经过几年努力,才创作出举世闻名的国画《绿色长城》。
木麻黄树质量好结实坚硬,材质缺点硬脆易断。本地人也叫马尾松,因为远看树体像马尾巴。很粗生常年青绿,是搞绿化的好树木。至于要不要种植要取于各人爱好喜欢而定,个人认为沿海地带多点种植对防风有点作用。
本人有以前写的关于与"木麻黄"等的有关资科现发与大家分享。下图第一张是刋發於1960年《人民畫報》共中一期封面照片,攝自廣東茂名市電白;第二張是中國著名國畫家、嶺南畫派第二代宗師關山月於1***4年為"人民大會堂"廣東廳而創作的著名國畫《綠色長城》,所取材自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綠色長城所指的是由上世絕50年代在廣東沿海(包括現北海、欽州、防城)海岸線種植的木麻黃防風(臺風)林帶。
自19世紀未福建、廣東(含現廣西沿海、海南島)從國外引進的喬木主要有:
①由華僑從南美巴西引進的木麻黃,因枝葉如馬尾且如松葉故北海人稱之為"馬尾松",為多年生長喬木,根直而深耐旱、耐鹹、耐鹼,適於沿海灘塗固灘防風,大材可用於造船。有一定經濟價值;
②從南洋引進橡膠樹廣植於雲南、海南島、廣東粵西(含北海)。上世界50年代大量種植,使我國從不產橡膠而成為橡膠生產國打破了西方的封鎖,為當時國家經濟建築作出了大的貢獻。但北海市因晝夜溫差小產量低,到上世紀80年代砍伐而改種其他經濟作物;
③桉樹原生於澳大利亞有大葉桉(70年代用其葉煮湯食用防治流行性腦膜炎、大材可用造船)、細葉桉(用葉提煉按油、建築另零用材)、搏皮桉、幼加利、千層皮、黑骨桉等。速生桉由上世紀6~70年代大量引進,廣植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省。因其生長快、產量高、經濟價值高,主要作為定形板建材(三合板、纖維板)及造紙用材,但其對環境的破壞也是致命的。
④引進於上世紀70年代未80年代初的"美國濕地松"也是以速生經濟林的方式引進的,其生長也需要大量的水份故多植於山塘及山坳中,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取松香、生活一般用材)。在北海的長青路,雲南路的帶狀公園有種值。
北海市木麻黃防風林毀於上世界90年代和沿海的灘塗養殖(魚塘、蝦塘),保留較完整的在鐵山港區營盤青山頭。
说起木麻黄,童年有太多回忆了。我们村是渔村,也种了不少木麻黄树。小时候不知道是种来做什么的,喜欢在木麻黄里捉迷藏,还有玩一种叫“肥猪虫”的昆虫,用细绳绑住它的腿让它飞,会发出呜呜的响声。
长大后才知湛江本没有木麻黄,是100多年前法国人从越南运来引种的。湛江部分沿海地区的环境是比较恶劣的,台风和热带风暴多,如果没有防护,风沙可以直接吞掉耕地的,老百姓就只能饿肚子了。湛江人发现木麻黄可以防风沙、保水土后,于是开始在沙滩、坡上、果园附近大量栽种。另外,木麻黄耐盐碱,耐风沙,不易折断,也特别适于海边生长。
上次我们去到吴阳,就发现大片的木麻黄林,据说是破坏后重植的。但南三岛的就不行,稀稀落落。(图为我在吴阳海边拍到的木麻黄林)
木麻黄全身都是宝。以前穷的时候,我去捡过它的落叶,又叫“松木须”,给家里当柴烧,火力很大,还可用来烧石灰,烧砖瓦。木麻黄的果实“松木籽”晒干后也是很好的燃料,据老人家说,以前还有专门的“木籽炉”,就跟蜂窝煤炉似的。木麻黄的干柴那更是极品了,易劈,耐烧。树皮还可烤胶。大的木麻黄可以做铁路的枕木。由于以上原因吧,湛江曾大量种植的木麻黄被毁了很多,近年来又开始保护和复种,希望今后不会再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