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养殖甲鱼怎么养?
新手养殖甲鱼的方法:
一、甲鱼苗的挑选
选择好的甲鱼苗是保障甲鱼高产的基础,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对甲鱼苗的挑选辨别。
1、体色:稚鳖腹板为桔红色,其越红越好。相反,呈淡红或***为体质不佳。
2、体重:一般优质的甲鱼苗体重都在3g以上,若不满3g其原因可能是营养不良或体质较差造成的,因此不建议挑选。
3、体态:好的甲鱼苗裙边较厚实、平直,而软薄下垂则说明营养不良。
二、甲鱼池的建造
甲鱼喜欢安静、阳光充足、干净的生活环境,因此在甲鱼池的建造方面要时刻遵循这三点基本要求。而池塘条件一般建议面积在5亩左右,坡度比例为1:2为宜。
池塘的土壤最好选择黏土或者壤土,同时在养殖池边上还要建造晒台和饵饲台给甲鱼提供晒背和摄取食物的场所。此外还需要注意建造一定的防逃设施,可在养殖池四周用石棉瓦、砖砌成高度为1m的防逃墙。
最后就是要保障池塘的水源环境优良且无污染,pH值在7~8.5之间,溶氧5毫克/升以上,水温保持在30℃左右。
甲鱼养殖攻略
三、甲鱼苗的放养
需要注意的是,刚买回来的甲鱼苗不能立即放入养殖池当中,要先通过网箱暂时养殖15天左右,观察甲鱼的情况,可以先将一部分的甲鱼放如养殖池中的网箱中养殖15天左右,若甲鱼没有出现任何的不适或者异常就能进行大型的放养,放养的密度根据养殖池大小及其他因素而定,每亩可以放2-3龄的幼甲鱼100kg-150kg。
在饲料的选择上,可以用水田间田螺、小鱼、小虾、泥鳅以及田地中的蚯蚓、昆虫等等这一类都能成为甲鱼的饲料。在投放饲料时,要距离水面2cm~3cm的地方进行投喂,这样是由于甲鱼胆小,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尽量减少对他们的干扰。需要注意的是用新鲜的饲料时,必须要进行消毒、清洗处理,要现配现吃,避免饲料***变质。
鳖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养殖环境
甲鱼喜温暖的环境,养殖的过程中,要将水温保持在20-32度之间,让甲鱼可以正常进食,而且养殖池向阳的一侧要建造成斜坡,便于甲鱼在晴朗的天气晒背,消灭背壳上的***。
2、饲料投喂
甲鱼属于杂食性鱼类,养殖的过程中,可以每天为其提供三次饲料,主要以软颗粒饲料为主,减少饲料的浪费,而且甲鱼夜间的活动量较大,因此夜间喂食量要高于日间喂食量,有助于甲鱼生长。
3、水质调控
甲鱼喜欢生长在干净的水质中,养殖的过程中,要每隔一周更换一次水分,换水量为全池水量的四分之一,避免甲鱼无法适应环境,而且要定期向池塘中泼洒生石灰,将pH值保持7.5-8之间。
4、注意事项
养殖甲鱼要选择裙边厚实、体型健壮、背甲有光泽、反应灵敏的品种,而且投放前要用消毒剂对池塘消毒,避免存在有害物质,并且甲鱼怕阳光暴晒,夏季要加深水位,并搭建遮阳棚,让甲鱼顺利度夏。
养殖野生的甲鱼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使它长得快?
甲鱼养殖长得快的主要是调节饲喂方式:以前养鳖业的所用饲料主要是以鲜活饵料为主(鲜鱼、虾等),但价格昂贵,且质量有的不合格,鳖吃后易患肠炎。
科学养鳖的方法是***用天然饵料。如可到附近饭店、食堂搜集丢弃的畜禽内脏、残料、下脚料;在天然水域捕捞螺、蚌、小鱼虾、各种水蚤;利用天然或零星土地,养殖泥鳅、福寿螺;利用沟埂、池坡养殖蚯蚓;诱蝇育蛆;培育昆虫等。
在鳖喜食的饵料中,添加少量植物性饵料,如麸皮、玉米粉、豆渣及少量瓜类和微量元素,加工搅拌混合后投喂。
如何生态养殖甲鱼?
(一)放养健康外塘生态水鱼苗
目前,生态水鱼养殖用苗主要为中华甲鱼苗、实践证明,中华甲鱼苗抗病力强、病害少、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因此,养殖甲鱼应首选中华甲鱼苗。健康苗种的特征是体肥、体型宽大、体表光洁、无伤残、活动力强。
甲鱼苗放养前应进行体表消毒处理:用红霉素浸泡10~20分钟可预防细菌性疾病和减少甲鱼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二)创造适宜环境
放养前应先将水色培育好,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换水排污,坚持水上投喂,防止残饵污染水体。在池塘中放养一定面积的水葫芦和一定数量的花、白鲢,并定期泼洒光合菌制剂。池底应有适度的瘀泥层,一般 10~20厘米即可,新塘底层也应准备一层细泥。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高密度并不等于高产量。养殖密度高,其残饵和粪便排泄量越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越高,水质很难控制。密度高,会使水鱼之间抓伤、咬伤的几率增加,水鱼更容易发病。生态养殖,一般放养2~3只/平方米即可。另外,要尽量将水鱼养殖区与外界隔离开来,防止无关人员及动物的干扰,以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三)提供优质饵料
水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食性复杂。在人工精养情况下,要想使水鱼的生长、成活率和商品质量达到最佳效果,必须选用优质配合饲料,长期添加一定比例的新鲜、无污染的鲜活饵料(如鱼、螺、肝、鸡蛋、蔬菜)打浆与配合饲料混合投喂,以调节和改善水鱼的内脏功能。当前水鱼价格下跌,有的养殖户为降低成本而使用低档配合饲料,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有一些地方水鱼“白底板”病发生率较高与长期极少或不添加鲜料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这也与水质调控不好、预防措施不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