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里草鱼养殖密度太大了,钓着吃又小,又怕天气炎热死鱼,咋办啊?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你也说了,密度太大了,密度太大,鱼会缺氧,也不能得到充足的食物,再加上快到夏天,天气炎热,这样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鱼死亡,影响收入,甚至血本无归。所以要想办法减少鱼的密度。我想出了以下几种方法,仅供参考。
1.开展钓鱼业。现在很多人喜欢钓鱼,但是很多地方又限制钓鱼,我觉得开展钓鱼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反正你鱼也多,死了多浪费。不如收个门票,然后规定可以带走多少鱼,这样我想会有很多人愿意来的。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收入,一方面又可以减少鱼的密度,说不定火起来比你养鱼还挣钱。
2.再包一个鱼塘。很显然,如果你财力可以,而又有空闲的鱼塘的话,这无疑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办法,不过既然楼主这么发愁,估计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
3.野外放流。这个就有些割肉了,不过我上面说了,有舍才有得。这样虽然看起来是损失了一些,但是起码可以保证留下来的鱼可以活下来,总比到时候全部缺氧死亡损失要小。这也是个积德行善的事儿。
4.现在流行放生。我觉得如果可以的话,把鱼便宜买给一些放生的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5.在鱼塘里放少量的肉食鱼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鱼群的活力,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些鱼的数量。我觉得这个方法还不错。在书上看到一个故事。以前渔民捕捞上大量的沙丁鱼,在返程的途中会有大量的鱼死亡,后来人们发现,在沙丁鱼中放一些捕食沙丁鱼的鱼类,会大大减少鱼的死亡数量。我觉得这个你可以参考。
以上就是我的建议,仅供参考,谢邀。
简单说一下吧!只有两个办法。
1.分塘,另找一个塘分一部分过去减少密度。
2.捕一部分起来当鱼苗卖掉。
3.最可行的办法,引入活水。活水的进入带来氧气净化水质,这样的话养殖密度密一点也可以。
就这些了希望能帮到你。我是专注三农的罗老实欢迎留言评论,记得关注一下哦!
1、添加增氧泵
鱼塘中不仅仅只有鱼儿需要氧气的,同样硝化细菌等微生物也是需要充足的氧气来生长的,
增氧泵可以为鱼缸的水体提供充足的氧气来供应鱼儿和鱼缸中的微生物。鱼儿氧气充足了,才能保证不会因为缺氧造成的损失。
2、搭上遮光网
夏季覆盖后起到一种挡光、挡雨、保湿、降温的作用。冬春季覆盖后还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可把一些蔓藤植物种在遮光网附近,长大之后更能遮挡阳光,给鱼塘降温。
3、分塘养殖
鱼苗经15-20天培育,长至3cm左右,即可拉网分塘。第 一网,检查鱼苗的生长情况即放回原塘;隔天拉第二网,密集锻 炼2天左右再放回原塘;
再隔一天拉第三网,适当筛选后,过数 分塘,继续培育鱼种。
4、做循环水
因为超高密度养殖,日常管理和***都很方便,而且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规格的鱼都能同时进行养殖,有利于全年均衡上市,而非集中上市。
我来给你回答吧,首先,你应该考虑到你这个鱼塘应该放多少鱼苗?鱼苗面积过大,建议增加,增氧机,具体看您的鱼塘面积有多大?一般1到4台左右,如果您是为了卖的话,条件允许的话,那么建议你在鱼塘旁边挖一个小塘,或者是扩大鱼塘。
草鱼密度大怎么钓?
草鱼,我们广大钓友都知道他是一种大体型的鱼类,如果谁能在自然水域钓到一条个体比较大的草鱼那肯定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了,但是大个体的草鱼虽好却不是轻易就能钓到的,因为个体大的草鱼吃饵是非常谨慎的,通常吃几口就走了,然后过一会再来吃几口又走了,所以我们就要想好对策如果惊吓到它,它就会逃之夭夭。所以就有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空手而归。
一万亩水库花白鲢草鱼养殖密度?
需要综合考虑水库的深度,以及是否是集约化养殖还是单纯的放养。
若是每亩放养不宜养殖太多,否则食物不够。如是集约化养殖。以水深1.5米为例。可养鲢鱼300-700.草鱼100-300。草鱼与鲢鱼的比例应该控制在3:1为好鲤鱼草鱼哪个养殖密度高?
鲤鱼鳞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习性。
其适应性强,耐寒、耐碱、耐缺氧。在流水或静水中均能产卵,产卵场所多在水草丛中,卵粘附于水草上发育。鲤鱼是淡水鱼类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者之一。
4亩池塘养草鱼,花鲢咋安排密度?
1、放养时间:一般选择在元旦后至翌年正月十五这段时间放养鱼种,这段时间气温、水温低,鱼体结实、鳞片紧且不爱挣扎、跳跃,鱼种在拉网、计数、装运等操作中不易损伤,放养后成活率高。先放草鱼种后放鳙鱼种。
2、鱼种规格:草鱼100-250g/尾;花鲢150-250g/尾。
3、放养密度:草鱼120-200尾/m2;红鲢10尾/m2
高密度养殖的草鱼 每斤的成本?
要想计算草鱼的养殖成本,关键要定下来养殖的模式,一般来讲,现在有主养草鱼、搭配养草鱼和大水面放养草鱼。我估计您要想知道的是主养或者说精养草鱼的成本,主要是指完全投喂人工饲料的养殖方法。
这种养殖模式成本主要有饲料成本、塘租成本、人工成本、电费、药物及其其他成本,加起来在4-4.5元/斤。变化主要在饲料成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