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养殖?
1
科学培育苗种
黄花鱼属暖温性集群泅游鱼类,随着水温下降,部分鱼群游向60米等深线暖水处越冬。大黄鱼春、秋两季繁殖,生殖期时,鱼群分批从外海越冬区向近海作生殖洄游。产卵后幼鱼在近海长大,分散索饵。
中国沿海大黄鱼产卵场约10个,产卵场一般位于河口附近岛屿、内湾近岸低盐水域内的浅水区,水色混浊,透明度大都在1米以内,底质为软泥或泥质沙海区。东海、黄海区水深一般不超过20米,南海区不超过30米。
大黄鱼一生能多次重复产卵,春汛产卵场水温上升到15℃~17℃时开始集群产卵,生殖期中一般排卵2~3次,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成正比,10~275万粒不等,一般为20~50万粒。卵浮性,球形,卵径1.19~1.55毫米,卵膜光滑,有一无色油球,直径为0.35~0.46毫米。受精卵在水温18℃时约经50小时孵出仔鱼。
各地方群年龄组成不同其个体寿命、性成熟年龄也不相同:东海北部、中部群个体寿命最长,最高龄鱼为29龄,但开始性成熟年龄较迟,少数为2龄,一般为3~4龄。粤西群大黄鱼寿命最短,最高龄鱼仅为9龄,但性成熟年龄最早,少数个体1龄开始性成熟,大部分个体为2~3龄。闽、粤东群大黄鱼处于二者之间,最高龄鱼为17龄,大量性成熟个体为2~3龄。
2
苗种放养技巧
放养鱼种规格要求整齐一致,***当年达到400克以上商品规格的,放养的鱼种规格每尾要在100克左右;当年可达商品成鱼规格的,一般选择60~90克鱼种,有条件的话,放养100克以上鱼种更好。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400~700尾。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以后为宜。鱼种放养前先圈养在池塘中的围网内暂养2~3星期,然后再放养。
幼鱼主食桡足类、糠虾、磷虾等浮游动物,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虾、蟹、虾蛄类),生殖盛期摄食强度显著降低,生殖结束后摄食强度增加。
养成阶段饵料一般以冰冻上层鱼为主,并辅以粉状配合饵料。上层鱼用刀切成适口的鱼肉块,加工方便,不易散失,或把鱼绞成肉糜,拌成粘性强的团状饵料,用手挤压成大小不同的块状物来投喂。鱼肉糜可混入部分粉状配合饵料或其他饵料,也可添加必要的维生素及药物。
养成期间一般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同真鲷、鲈鱼等相比,大黄鱼具有摄食缓慢且量少等特点,因此投饵要慢。高温期间生长最快,为保持商品鱼金***的天然体色,养殖后期需在网箱上加盖遮阴物控制光线。最佳生长水温22
大黄花鱼是养殖的吗?
大黄花鱼是可以人工养殖的。在中国南部的一些沿海地区,已经有很多养殖大黄花鱼的养殖场。
人工养殖大黄花鱼主要是利用养殖池或者网箱进行养殖,通过合理的饲料投喂和环境控制,让大黄花鱼健康生长,最终达到收获的目的。
黄花鱼能养殖么?
黄花鱼可以养殖。
黄花鱼在我国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鱼。野生的黄花鱼生活在海洋之中,属于海鱼。由于它们生活在海洋之中,适应海水之中的环境,所以当我们要人工养殖它们的时候,相对来说是比较麻烦的,因为需要调节它们周围的环境。诸如水温、含氧量、PH值、盐度等因素,都是需要注意的。
大黄鱼养殖概况是怎样的?养殖中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大黄鱼产量在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中位列首位,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福建宁德和浙江台州宁波等沿海一带,目前使用冰鲜鱼养殖大黄鱼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样作为肉食性鱼类的加州鲈鱼、海鲈、生鱼、金鲳早已摆脱了冰鲜鱼的束缚,而作为鱼中上品的大黄鱼,饲料整体普及率在2017年仅达到20%。往年冰鲜鱼低廉的价格和养殖户的惯性思维使得饲料推广进程缓慢,伴随着越来越多饲料企业共同参与推动大黄鱼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养殖,以及国家农业部禁渔力度的越来越大,大黄鱼饲料的普及率将迅速升高!
阻碍大黄鱼养殖业发展的问题是病害频发。由于养殖户大量投喂质量无法监控的冰鲜鱼,以及有限水面上错综密布的网箱排列,导致大黄鱼养殖总体成活率很低。据集美大学教授王志勇教授测算,当前大黄鱼养殖阶段平均成活率仅为17.5%。大黄鱼养殖主要的病害问题有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单胞菌/诺卡氏菌),大黄鱼白点病(***隐核虫),大黄鱼白鳃病(***)和肝胆综合症。福建海域8-9月份为高温期,也是病害爆发的高峰期。大黄鱼成活率较低是导致综合养殖成本偏高的主要因素。
大黄鱼养殖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成鱼品质差,大黄鱼贵为鱼中上品,品质高卖相好的成鱼有强大的溢价潜力。野生和普通冰鲜鱼养殖的大黄鱼在形体、颜色、肉质、气味和滋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野生大黄鱼因体形优美、金鳞朱唇、肉质细嫩鲜美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而冰鲜鱼养殖的大黄鱼往往具有肥满的体形、泛白的颜色、较软的肌肉、较强的鱼腥味。在市场上冰鲜养殖的大黄鱼价格>10元/斤,仿野生养殖的大黄鱼价格>100元/斤。提高成品大黄鱼的溢价能力是未来大黄鱼养殖产业升级的关键!